this is where i wanna make friends worldwide with english. this is where i wanna share my experience, feelings and contemplations with friends in the virtual world.

Saturday, December 31, 2016

文字是文明的底色:从汉字在韩国“复活”想到的

今天是16岁末,在朋友圈各种或伤时怀旧或豪情展望的辞旧迎新的气氛中,我注意到这样一条消息:

据韩联社12月30日报道,30日,韩国教育部表示,根据“小学教材汉字标注标准”,将从2019年起在全国小学5-6年级教材上标注汉字及其读音和释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词汇。根据标准,若教材编审者认为标注汉字有助于学生理解词义,可在书页边空白处标注汉字的形、音、义,总共标注的汉字不超过300个。

我们知道,韩国乃至整个朝鲜半岛是东亚汉字文化圈乃至儒教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其使用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晚可以上溯至公元前4—3世纪的中国战国时期。从文献资料来看,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的汉字教育已在贵族中得到广泛普及。早在公元372年,高句丽的小兽林王仿效中国东晋王朝的教育体制,创办了儒学教育机构———太学, 讲授《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史等汉文经典。

但因汉语和朝鲜语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词的语法形式变化多样,具有特别发达的词的变化(变位、变格等),因此借助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不易表达用词缀系统表示的词的语法形式,所以“改革汉字”的努力在朝鲜半岛也从未终止,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公元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通过《训民正音》而发布的“谚文”。《训民正音》序文指出:“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经过几个世纪的推行,朝鲜的语言文字在生活中出现了谚文与汉字并用的状况。

1948年,朝鲜半岛北部在北朝鲜建国时就完全废除汉字,专用谚文;而南部的大韩民国则在同年颁布了《韩文专用法》,规定以韩文为官方文字,逐渐停用汉字,造成汉字、谚文混合使用的局面。随着民族主义势力的日益强大,韩国"去汉字化"、“去中国化”的呼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达到高潮,1971年,朴正熙政府决定在韩国小学终止汉字教育,造成韩国目前有近两代人没有接受系统汉字教育的局面。在此期间,虽然恢复汉字教育的努力从未停息,金大中执政时期,复活汉字的运动有些甚至是由总统或卸任总理通过联名上书的方式来推动,不过反对势力的声音也异常强大,导致韩国政府对在学校教育中实施汉字教育缺乏明确立场,政策摇摆不定,语焉不详,将汉字教育的决定权交给各校校长自行斟酌决定。韩国教育部这次颁布的”小学教材汉字标注标准“,算是给韩国旷日持久的“汉字存废之争”加了一个脚注,但远未画上句号。

其实,汉字存废之争在韩国从未终止。即使在朝鲜世宗命令使用谚文的时候,也受到众多使用汉字的朝鲜文人和贵族的批评,因为他们认为抛弃汉字就等于失去中国文明,而成为夷狄之邦。1444年,世宗时期著名学者崔万理曾作《议谚文疏》:“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传》曰:‘用夏变夷, 未闻变于夷者也。’历代中国皆以我国有箕子遗风,文物礼乐,比拟中华。今别作谚文,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大累哉?”。由于朝鲜文人和贵族的抵制,谚文无法成为官场上普遍使用的文字,其通用范围局限在两班之间的私函、地方官衙或妇女。直到20世纪谚文才被广泛使用。

纵观朝鲜半岛数个世纪以来的“汉文存废之争”,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汉字是否是外国文字”,而是“韩文是否离不开汉字”。“废汉字”者认为,汉字是中国的文字,韩文完全够用,所以韩国人应该学自己的文字,去除汉字。主张“存汉字”者认为,韩国人已经使用汉字近两千年,韩国的历史文献都是用汉字写的,汉字早已成为韩国的国字,且韩文有表意不清楚的地方,所以要“学汉字”。

同属东亚文化圈,日本对待汉字的立场,相形之下显得更加温和和包容。自唐朝传入日本后,汉字在被曾奉为“正政之始”、“经艺之本”。但随幕府至明治起,中国由盛转衰、日本民族意识抬头、和学兴起、西学传入,日本人开始思考汉字的优劣,并就汉字存废和改革提出各种方案,最后,减少汉字论和文言合一的方式得到实施。现行的《常用汉字表》于2010年发布,共含2136汉字、4388音训,比较合理解决了民族自主和传统继承之间的矛盾。

语言学上有一条广为人知的“公理”:语言中声音是第一位的,文字是第二位的,文字的功用就在于记录我们的话语。从这个角度出发,谚文记录朝鲜语确实已经基本“够用”。但文字之所以被称为“发明之母”,就在于其启蒙心智、传承文明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幅世界文字地图和世界文明地图的比较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字,就是文明的底色。以汉字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之所以可以同拉丁文字为特征的西方文化分庭抗礼,鼎足而立,延绵数千年的汉字功莫大焉。



文明是文字的尺度。汉字虽然孕育生长在华夏大地,同时也是东亚文化圈共同的财富。一千多年间,汉字在中国、韩国、越南、日本间通用,形成了人所共知的“汉字文化圈”。历史上四国文化共通,虽然语言无法交流,但文字往来完全无碍。由此,汉语成为东亚各国共同的精神家园,是给东方文化源源不断注入养分的动脉和脐带。